飛議所思 当代鲁迅 查看内容

刘裘蒂:好莱坞套路,我们学得还不够

2020-2-10 20:43| 发布者: 飛議所思| 查看: 10696| 评论: 0

摘要: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美国,无论是政界还是媒体都经常性地用到所谓“锐实力”来形容中国的文化输出。如果观察美国好莱坞从上世纪到今天的历史,可以发现其输出方式表面上被包装得非常软,实际上背后包含了很多所谓“锐 ...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美国,无论是政界还是媒体都经常性地用到所谓“锐实力”来形容中国的文化输出。如果观察美国好莱坞从上世纪到今天的历史,可以发现其输出方式表面上被包装得非常软,实际上背后包含了很多所谓“锐实力”运作。

去年7月份美国出版了由两位记者撰写的新书《美国国家安全电影》,书中根据数千份军事和情报文件,首次披露美国政府曾经在幕后制作了800多部主要电影和1000多部电视剧,曝光了好莱坞在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宣传机器中扮演的鲜为人知的角色。

了解这份新披露的历史资料后,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中国文化走出去能不能套用好莱坞模式?就这个问题,汉诺丁大学马来西亚校区教授汤马斯·鲍尔克近期发表文章认为,将美国模式作为其他国家的软实力模式是一种错误假设。美国和西方观察者过于高估自由主义、政治参与和民权的重要性,低估了经济稳定和繁荣,以及对于公民需求反映的重要性。在经济不稳定、社会阶级固化、贫富不均、失业率上升、雇佣临时制度盛行的时代,美国模式正失去它的魅力。

因此,好莱坞模式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只能起到参考而非套用的作用。

首先,好莱坞崛起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美国GDP的世界占有率自1820年开始逐步上升,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经济进入爆发期,加州独特的人文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移居此地,好莱坞电影逐渐建立起国际口碑。

反观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是全世界公认最快的增长级。中国的文化输出一方面要大力布局,另一方面不能够操之过急,要有长久打算,将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相配合。

其次,好莱坞的成功背后有国防部、军事单位的支持,而中国面临的挑战完全相反。只要中国一走出去,就会面临泛政治化的语境,因此我们走出去时,必须要有这种自觉。

再次,美国化的全球化语境的挑战。我们虽然常常谈及全球化,但所谓全球化的文化事实上主要是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美国文化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快节奏,没什么历史层次。美国的崛起使美国式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美国观众基本上不看外来有配音或者有字幕的电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电影大多是动作片。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最早把中国元素带入好莱坞,而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在此基础上取得突破。

好莱坞模式并不单一,但目前看国内基本在照着好莱坞模式走。比如《战狼2》类似《第一滴血》,《红海行动》类似《黑鹰坠落》。在向外输出时,至少在外界看来显得比较单一化,容易被认作是“锐实力”的代表。

好莱坞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好莱坞电影不只是电影,还包括美国的美食、科技、商业模式、美式英语、牛仔裤,美国在输出一部电影时,有非常强大的系统,把美国文化作为整体输出。

好莱坞电影反映出的美国仍然是一个移民社会。而中国需要在一个比较单纯的文化语境里面创造出百花齐放的效果,因此尤其要重视人才引进。特别是需要有国际视野的编剧和导演。

在未来,中国的电影出版发行监管部门会面对如何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意导向问题,在激励深度发掘文化意涵机制同时,防止剽窃跟风、滥毁三观,捏造票房的恶习,注意监管和创意自由度之间的平衡。比如有些制作者会选择在一些纯娱乐化的语境去创作,但有时反而造成他们在某些语境下变得好像百无禁忌。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更多依靠人口红利,但随着票房提升,中国电影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提高,造成中国观众会主导未来品位的印象。但这也面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复兴的认同问题:中国人强起来,那我们怎么办?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最近在中国演讲时提到,他认为中国梦不仅有中国民族复兴的层次,也影响到世界上每个个人的幸福。我认为中国电影也应该抓住这两点之间的平衡,表现出中国人在新的中国经济或者中国环境的体验,就会产生更大影响力。(作者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本文是作者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路径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路过

赞成

送花
上一篇:白猪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